专访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院长向勇:乡村振兴,乡创何为?

来源:互联网 时间:2023-09-06
9月3日 题:专访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院长向勇:乡村振兴,乡创何为? 作者 国璇 孙敏 “中国文化的一大底色是乡土基因。乡村文化建设不能停留在外在的符号,要深入内部提取乡土基

  9月3日 题:专访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院长向勇:乡村振兴,乡创何为?

  作者 国璇 孙敏

  “中国文化的一大底色是乡土基因。乡村文化建设不能停留在外在的符号,要深入内部提取乡土基因,推动人们在数字社会实现对乡村的文化认同。”近日,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院长、大学艺术学院教授向勇在接受中新社专访时表示,乡村不是被城市超越和遗忘的“故旧家园”,也不应停留在游子凭吊怀念的“乡愁意象”,而应以其独特性推动人类文明的未来发展。

  2022年,文化和旅游部等六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推动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为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简称“乡创”)计划提供了具体指引。此前,向勇团队已进行了多年的探索。自2016年起,通过“白马花田”等乡创实践,向勇团队逐渐构建起以文化艺术为主导、数字技术为支撑、“公益+商业”的运营模式,助力乡村振兴与可持续发展。

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院长、大学艺术学院教授向勇。受访者提供

  “回到乡村现场”

  “作为一种新的产业形态,文化产业属于后工业产业,它的主战场是城市,这是我过去的刻板认知。在这方面,乡村是长期被忽视的。”向勇表示,在以文化创意和艺术介入乡创实践的过程中,他对文化乡建的认知发生了变化。

  2016年,借着返修祖屋的契机,向勇组织师生家人在四川宣汉白马镇打造了花田间国际乡村创客营地。2019年,向勇团队又发起了大巴山花田艺穗节、花田创客行动等系列乡创活动。

  向勇说:“回到乡村现场,我希望以理论和实践结合的方式,弄清楚在乡村开展文创活动会遭遇怎样的挑战,以及它与城市文创的区别。”

  “刚开始对接时,村民问我们能否帮他们通过土地流转实现规模化种植,但我们是公益的文创团队,没法解决这种诉求。”他介绍,村民们更关注能立竿见影带来经济效益的实体项目,而对于非功能性、艺术性的方案一开始不太能理解。

  在向勇看来,这种磨合是乡村建设中的普遍现象。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推动构建“公益+商业”的可持续机制。“我们首先以公益的方式挖掘当地的特色文化资源,之后将其转化和培育成研学、民俗等若干商业生态,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

  提取乡土文化原型、转化乡村创意资本,向勇团队打造的“白马花田”模式逐渐向全国推广,在浙江湖州窑里村等地生根发芽。“现在许多乡村的基础设施很完善,和城市没什么不同,但缺乏活的、文化的灵魂。我们要做的就是以系统性、活态性和有地方特色的方式营造传统村落的现代生活美学。”他说。

------分隔线----------------------------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