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早上醒来,刘军民脑子里冒出的第一个念头,就是“喇嘛(胡场镇一带奶奶俗称)咋样了?”然后,雷打不动,每天两趟,去奶奶屋里照看。这样的日子,已持续了4年多。 44岁的刘军民,是胡场镇五业潭村二组村民,原本和妻子一起在天津打工。可是近几年里,他的爷爷、父亲、母亲和叔叔先后病逝。家里只剩一位年近百岁的奶奶。虽然还有姑妈和堂兄在,可都因各种原因不能陪伴照看老人。 在“管小”和“养老”无法兼顾的情况下,4年前,刘军民和妻子商量,并做了一个决定:放弃外出,由妻子一人打工供儿子读书,他留守老家照顾奶奶。“我们都是跟着奶奶长大的。现在她老了,不能动了,我必须养她。” 4年来,刘军民每天都像小时候奶奶带他那样,耐心细致地反哺老人:上午去给奶奶拎水,煮饭,洗衣服,浇菜园,收拾屋子;下午忙完农活,再赶去陪奶奶,拍点“祖孙生活”视频,或把奶奶背到小三轮上,在村里转一转。他曾多次劝说奶奶来自己家住,以方便照顾,可奶奶执意不肯。他只好两头跑。 刘军民是个急性子,说话快、做事快。可是一看到风烛残年的奶奶,他就立即“换频道”,讲话一般靠比划,做事也尽可能慢下来、柔和下来。时不时地,想到正在外面 “努力奔跑”的同龄人,刘军民也会感觉失落、无奈,但更多的,是坦然和欣慰。“我就觉得有些对不起老婆、儿子,好在他们都很理解我、支持我。”刘军民说,“我们都晓得,喇嘛的日子,已经只能按天算。我还年轻,送她百年归山了,再出去奋斗吧。” 在周围人眼里,刘军民“很不容易”。五业潭村党支部副书记刘会兵告诉,“他家很不幸,要是父亲或者叔叔还在,他也不需要这样守着。”“他也可以狠心丢下喇嘛,但想象得到,肯定是他前脚走,老人后脚就会闭眼睛。” 老人生于1924年,已98岁。前两年,她还能拄根棍子,从相隔半华里的前湾小屋,慢慢走到后湾刘军民的房子,默默看着他忙农活、做家务。现在,她已完全走不动,听不见。她的活动范围,只有那两间小屋。有时在椅子上坐久了,连站起来都困难。所以刘军民经常会看着她,估计她要起来了,就赶紧伸手扶着。 对于98岁的奶奶来说,每天最幸福的事,就是看到孙子;对于刘军民来说,每天最重要的事,就是陪着奶奶。有时下雨,刘军民一陪就是好几个小时,听雨落在屋瓦上的声音,把芝麻秸秆挽成一小把一小把的,好让奶奶精神好时,煮饭用。 “尽孝和挣钱,我只能顾一头。我不想给自己留下遗憾。”这是刘军民的真实心声。(仙桃日全媒 胡平 陈亚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