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1日 (孙自法)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盖志琨研究员11日接受采访时透露,他指导该所2022年度大学生“科创计划”入选者、江西师范大学本科生张雨萌、李旭彤完成的古鱼新物种——约4.38亿年前“眼镜蛇大庸鱼”化石最新研究成果论文,近日在国际专业学术期刊《历史生物学》(Historical Biology)在线发表。 该项研究在湖南张家界地区志留纪兰多维列世特里奇期早中期(距今约4.38亿4.35亿年)秀山组地层中首次发现的大庸鱼类新物种“眼镜蛇大庸鱼”,系统分类上属于盔甲鱼亚纲大庸鱼科大庸鱼属,是目前发现的大庸鱼科的第三个新物种,其属名“大庸”取自旅游胜地张家界市的旧称‘大庸县’,种名“眼镜蛇”取自其头甲形状与眼镜蛇的头部非常相似。 ![]() 盖志琨指出,这也是盔甲鱼类化石在志留纪秀山组地层中的首次发现,并揭示出大庸鱼科更多的原始特征,特别是研究团队在“眼镜蛇大庸鱼”的头甲背面发现一对保存完好的小孔,这对小孔正好位于内耳附近第二中横联络管的正前方,可能代表了大庸鱼内耳内淋巴管的外开孔。 该发现表明,奥陶纪(距今约4.85亿4.44亿年)阿兰达鱼类中所谓的“松果孔”实际可能是成对的内淋巴孔,这意味着脊椎动物开放的内淋巴管系统早在奥陶纪就已经出现,并且代表了脊椎动物的原始状态。此外,在一些志留纪早期的盔甲鱼类包括长兴鱼、曙鱼、安吉鱼等,头甲背面也存在这样一对内淋巴管的外开孔,因此可能代表盔甲鱼类的原始特征。 ![]() 志留纪秀山组地层是一套以黄绿色、灰绿色页岩及泥岩为主的沉积岩,在中国华南地区的湖南、重庆、贵州、四川等地分布非常广泛,以盛产无脊椎动物化石“秀山动物群”而闻名于世,其沉积环境指示水体进一步加深,长期以来一直被认为是无脊椎动物繁衍生息的天堂,可能并不适合盔甲鱼类的生存。“眼镜蛇大庸鱼”在秀山组地层的首次发现,则打破了这一传统认识。 研究团队介绍说,新种“眼镜蛇大庸鱼”在头甲大小、内角形态和纹饰等方面明显区别于之前发现的“湖南大庸鱼”:前者的头甲长宽均为后者的1.5倍;前者的内角呈三角形,而后者的内角呈长的叶状;前者头甲纹饰由细小而密集的瘤状突起组成,而后者则由雪花状突起组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