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规模放流后,如何精准追“鲟”

来源:互联网 时间:2023-03-27
科技日报记者何亮 “妈妈,快看,大鱼坐着‘滑梯’到江里了!”3月26日,湖北省宜昌市的胭脂园里人头攒动,一条长约1.5米的中华鲟从高台处乘坐“滑梯”顺流而下款款入江,激起一

科技日报记者 何亮

“妈妈,快看,大鱼坐着‘滑梯’到江里了!”3月26日,湖北省宜昌市的胭脂园里人头攒动,一条长约1.5米的中华鲟从高台处乘坐“滑梯”顺流而下款款入江,激起一片水花后,畅游远去。

当天,约有6万尾大小不一的中华鲟涌入长江的怀抱。此前一天,已有10万尾中华鲟在湖北宜昌成功放流。“它们都是三峡集团繁殖培育的子二代中华鲟。”三峡集团长江生物多样性研究中心(中华鲟研究所)总工程师姜伟告诉科技日报记者,随着中华鲟全人工繁殖等物种保护核心技术的突破,2009年世界上第1尾中华鲟全人工繁殖子二代苗种孵化成功,标志着中华鲟这一古老物种终于摆脱濒临灭绝的危境。

但是,实现人工繁育只是复壮中华鲟野外种群数量的第一步。当前,三峡集团已累计向长江放流多种规格的中华鲟68次,总数超过500万尾。姜伟介绍,2016年科研人员曾在葛洲坝下自然产卵场发现野外中华鲟的产卵,通过DNA比对发现,其与此前人工放流的中华鲟亲缘关系一致。可惜的是,此后在该产卵场再未发现过野外中华鲟的产卵。

数以十万计的大规模人工放流后,中华鲟仍未实现批量洄游,它们到底去了哪里?面对记者同样的提问,姜伟将目光投向大型中华鲟的背鳍。“这个黑色的形似子弹的装置以及中华鲟体内的声呐标记正在逐步回答这个问题。”姜伟说。

由于中华鲟是典型的江海洄游性鱼类,个体大、洄游距离长、生活史复杂,其90%以上的生活史是在海洋中完成的,但目前对其海洋生活史阶段的生存状态了解极少。

姜伟表示,此前认为,人工放流的中华鲟在长江中生存率不高。利用超声波遥测技术发现,2014年前后,抵达海洋的中华鲟为放流总量的30%—40%;长江十年禁渔计划开始后,这一比例提高到70%左右。但是,它们在海洋中的生存数据依旧稀缺。

究其原因,一方面由于监测设备成本高,受经费限制,投放的设备数量少。另一方面由于国产技术与产品并不领先,研发还需要相关单位的支持与协作。

------分隔线----------------------------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